• 首页
  • 栏目
  • ERP
  • 人类应当如何自处?如何保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人类应当如何自处?如何保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 2021-12-28
  • Admin

  当人工智能在机械、思维、情感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可以轻松接管人类的所有工作,那么人类应当如何自处如何保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随着技术发展的一日千里“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也成为技术背面日益峻的现实危机。
  据世界银行2016年的发展报告估计未来20年OECD国家57%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至少有1.18亿人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替代
  对于这些冰冷的统计数字我们可能并没有多少切实的感觉。其实在现实中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故事已在各行各业不断上演。
  在2017年上海已经出现全国首例智能取代人工引发的劳动争议案——曾经手拿3万月薪的职场白领由于人工智能的引进使其从事工作被彻底取代最终因为解除合同赔偿问题与老东家对簿公堂。
  “我为这个系统的上线做了很多工作,可结果却是,它的上线取代了我的人工岗位。”这名职员从事的是公司数据收集及分析类的工作,当ERP管理系统上线之后,他的人力技能在人工智能面前显得一无是处。
  公司表示,“从时间的对比来看,本身这项工作需要8小时,系统上线后,人工可能仅仅只需花10分钟就能完成。我们从她的工作内容也可以明显看到,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她的工作内容就已经在逐步减少,由此这个岗位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由于劳动合同赔偿金等问题,这名职员提起了劳动仲裁。
  “机器换人”的场景更集中地发生在制造业,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这一现象已是在批量上演。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总量已达到78.3万台。新冠疫情的影响则进一步深化和泛化了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范围和规模,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逐步升级。
  笔者调研发现,一台机器人基本可以替代3-4个工人。这些被替代的工人,幸运者能够转岗成为辅助机器的操作工人,还有一部分群体则会直接失去工作。
  当前并没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相对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揭示到底有多少劳动者被工业机器人替代,但一些局部研究已反映出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原文: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836589/article/details/122199993

联系站长

QQ:769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