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号管理不管是在离散制造业,还是在流程化工企业,都是一个很常见的管理需求,尤其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中批号管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管理手段。在一些对质量管理要求高的行业如半导体、医疗、化工等相关行业均非常重视批号管理。
我们已经在《化工行业的批号管理》一文中,介绍了哪些行业有批号管理的需求,至于 批号生成的方式无非有三种:
- 采用供应商的批号,这个多在商贸型企业中常见,因为企业不存在二次加工的问题,产品从采购入库环节开始进行库存管理。
- 公司制定批号的编码生成规则,原材料和半成品、成品下线后,入库前按规则生成。
- 两者相结合,以第二种方法为主,第一种方法为辅,即一个物料有两个批号,企业内部管理批号,外部供应商批号。
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采用供应商批号进行批号管理的优劣。
我们先分析一下采用供应商批号的优势:
- 便于事后追踪。批号追踪这个问题我们在《食品化工行业的质量追溯》中重点分析过,如果在销售环节发现采用该材料的制成品有质量问题,利用这个批号(即供应商的制造批号)可以非常直接快速高效的与供货商进行沟通,一定能事半功倍。
- 可以简化仓库管理的复杂程度。对于同一批货物由于各种原因:
- 运输能力的局限
- JIT的供应要求
- 客户方本身分批送货的要求等
同时下线的货物,供应商可能会分批送货,使用批号管理大都是出于质量上的考虑:若一个材料是不同时间进货,如相隔了两个月,对我们内部而言当然可以视为两个不同的批号,但若这两批货物其实是厂商一起生产出来的(厂商生产批号相同),在管理上并没有特别的理由需要将其分成两批来管理,因此如能使用相同的批号反而对降低批号的复杂程度。
我们再分析一下采用供应商批号的劣势:
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对供应商提出了较高的管理要求,增加了货物包装的工作量:
- 可能需要供应商启用PDA系统,增加硬件投入
- 在货物的外采用供应商批号的劣势包装物上打印条码(条码包含了批号信息),清楚张贴标签,便于收货扫描,增加了供应商的管理工作量。
- 采购方的ERP系统需要在收货环节采集供应商批号,以便后续跟踪。
- 如果同一个物料,有多家供应商送货,批号规则不统一,长短不齐,会增加收货方管理的难度。
鉴于上述分析,更多的企业会采用折中的批号生成方案,也就是第三种混合生成方式。当然也不排除例外,比如在一些产业高度协作,行业标准统一的行业,比如汽配、整车制造,上游的龙头品牌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有非常强势的市场主导权:议价权、资源分配权,随着SRM管理的深入,会要求其供应商遵循行业标准,甚至包含批号的生成,这样产业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将大大提高。